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比例原則

適當性原則:國家所採取者必須是有助於達成目的的措施,又稱「合目的性原則」。
必要性原則:如果有多種措施均可達成目的,國家應採取對人民侵害最小者,又稱「侵害最小原則」或「最小侵害原則」。
狹義比例原則:國家所採取的手段所造成人民基本權利的侵害和所欲達成之目的間應該有相當的平衡(兩者不能顯失均衡),亦即不能為了達成很小的目的而使人民蒙受過大的損失,又稱「衡量性原則」。亦即,合法的手段和合法的目的之間存在的損害比例必須相當。
但亦有德國學者根據適當性原則,在法學實務上適用性的缺乏,減化為兩個原則的比例原則,並且為了避免混淆,而將狹義比例原則改名為過度禁止原則;不過實際上適當性原則並未消失他的實質,而是成為了必要性原則在適用時的先決條件(意即,若非有助於目的之措施,則無須照必要性原則來衡量,直接可以判斷該法已違背比例原則)。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比例原則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確定故意、不確定故意

故意的類型分為「確定故意」和「不確定故意」
確定故意」又稱為「直接故意」為行為人確實明知犯罪事件之發生,而以其行為促其發生。易言之,即行為人對於構成要件該當結果之發生,卻有預見,並決意以其行為促使預見結果之發生。此等明知而故犯之心態,即為「直接故意」
例如
某甲預謀殺害某乙,明知後果並決意將之殺害,此等明知而故犯為「直接故意」。

「不確定故意」又稱為「間接故意」對構成犯罪事實無具體確定認識者,其情形不一,有對犯罪客體無確定認識者,有對於犯罪結果無確定認識者,前者之情形為擇一故意,及概括故意,而後者之情形為未必故意,分述如下:
1、   未必故意
行為人對一定結果之發生,預見其可能,但又以未必即發生之意思,加以實行,終致發生該結果者,為未必故意。
例如
某甲將一罐下了藥的飲料放置冰箱,同寢室的某乙,開冰箱後將放了藥的飲料喝下,導致
某乙中毒。
2、   擇一故意
行為人對數個目的物中,何者發生一定之結果,無確定之認識,但卻之必有其中之一,發生此結果者,為擇一故意。
例如
甲乙二人並立,丙自後持槍突擊之,明知甲乙二人中必有一人中彈之類是。
3、   概括故意
或稱為累積的故意。行為人對結果之發生,僅有概括之認識而不確知究有多數若干目的物可發生一定結果者,為概括故意。
例如
投炸彈於公共集會之所,明知必發生傷亡結果,但於傷亡者究有某幾人,並無確定認識之類是。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GUO1_5CAGQd5gcdjlyeVrrkrYw.X/article?mid=186&prev=252&l=f&fid=17